今日头条: 2024年金秋杂志社部门预算
大力倡导创作竹枝词
2011-1-05 17:20
1316点击

    竹枝,又称巴渝辞,起初以民间歌咏形式,流行于巴蜀一带,深受人们喜爱,后来受到文人关注。

从民歌演变为诗体,普遍认为是从唐代刘禹锡开始的。他于长庆二年(公元882年)初被任命为夔州刺史,这年的春天来到建平(今巫县),效仿屈原作《九歌》而作竹枝九篇,他在引言中写道:“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实际上这是一种新词体,他冠名为“竹枝词”。这种词体具有鲜明民间歌谣格调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所以很快在民间广泛流传。

竹枝词的简洁朴实、生动、活泼风格引起诗家的关注,争相仿效。当时的白居易、李涉以及后期的皇甫松、孙光宪等都相继写竹枝词,一时,清新之风吹泛诗坛。李商隐对竹枝词的评价很高,他说:“楚丝微觉竹枝高,半曲新辞写绵纸。”张籍《送枝江刘明府》诗中说:“向南渐渐云山好,一路唯闻唱竹枝。”温庭筠诗云:“夜泪潜生竹枝曲,春潮遥上木兰舟。”

这种新词体对后代影响很大。宋代黄庭坚称赞《竹枝词》:“刘梦得竹枝歌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苏轼也称赞有加,一次,黄庭坚向他吟唱刘禹锡九首竹枝词中第一首“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时,他甚为赞叹,说道:“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见黄庭坚《跋刘梦得竹枝词》)。因此有不少文人以极大热情谱写竹枝词,除苏、黄外,还有苏辙、杨万里、范成大、汪元量等人,都有许多佳作。

到了元代,竹枝词依然长盛不衰,在民间和文人中极为盛行。其中诗人杨维祯对竹枝词的发展贡献很大。清朝的王士祯说“梦得后工此体者,无如杨廉夫,虞伯生”。杨廉夫,即杨维祯。他生于1296年,卒于1370年,浙江诸暨人。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进士,曾任天台尹、儒学提举等职。他为官关注民间疾苦,写过大量民谣化诗歌,于元至正初年作《西湖竹枝词》九首,竟有100多人唱和。至正八年(1348年),他将120人的唱和辑词180篇编成《西湖竹枝集》,并对各家之作加以评点。《西湖竹枝集》的问世,对竹枝词创作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功不可没。此后,不少地方都出现了冠以各地名称的《竹枝词》。元代写竹枝词的著名诗人还有倪瓒、马祖常等,其中倪瓒还是著名的画家。明代著名的竹枝词诗人有刘基、宋濂、李东阳、杨升庵、徐渭和袁宏道等,也都留下了众多名篇。

清初,康熙年间的诗人王世祯(公元1634—1711年)对竹枝词情有独钟,他每到一地都要写几首。他主张写竹枝要兴会神到,富有情趣。当时,还有朱彝尊、高士奇、孔尚任、查慎行等都热爱此体,有许多佳作。到了乾隆年间,连皇帝也创作起竹枝词来。后来,上至达官,下至小吏,纷纷写竹枝词。这时候,朝野开始面临西方文化直接冲击,在这种形势下人们不得不正视和思考外部世界“蛮夷之邦”的历史变迁和风土人情等,而有些竹枝词作品则通过对工业化国家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的描述,产生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可是到了清末,朝廷腐败,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引起广大知识分子阶层的不满,大家就用竹枝词体式,抒胸中之愤懑。随后写作题材越来越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都纷纷入诗。

有人做过统计,从唐至今,竹枝词远远超过全唐诗的总数量。

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变迁,或由于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不同,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由文人搜集整理而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

第二种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的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

第三种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息较浓,仍冠以竹枝词。

竹枝词的最大特点是,文辞平易,内容朴实,常常以生动活泼的语言表现民众的真实心态。有人说,许多反映社会生活的佳作,既涌动着清澈的生活波澜,又激荡着炽热的感情暖流。其形式和内容都十分注意效法民歌,多为真情直言,而少于雕琢修饰。如刘禹锡《竹枝词》里写道:“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还有古代竹枝词中有一首是描写少妇思夫之作:“侬家住在大江东,妾似船桅郎似篷。船桅一心在篷里,篷无定向只随风。”少妇以桅的坚直自喻感情之忠贞,又深怨郎心如风篷移转不定。看!其心情表达如镜,毫无矫饰之嫌,所以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

竹枝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其内容常常以“咏史”为主题,所以有许多佳作可以当作史料来读。比如:李涉写楚王昏庸穷奢的诗:“十二山晴花尽开,楚宫双阙对阳台。细腰争舞君沉醉,白日秦兵天下来。”《秦淮竹枝词》中有一首诗写道:“擒虎精兵踏泛潮,迎风阁上沸笙箫。丽华岂便能亡国,孙策宫中有大乔。”驳斥了一些人常常把亡国之责归罪女性的谬论。

有许多竹枝词佳作看起来内容显得平俗,但往往富于深刻的内涵,能够把对社会生活体验升华为深刻的哲理,所以也可以作为哲理诗来读。如苏轼评述项羽的《竹枝词》:“横行天下竞何事,弃马乌江马垂涕。项王已死无故人,首入汉庭身委地”。此类诗词中还有刘禹锡讽刺“人言可畏”的《竹枝词》:“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他指出,航行时可以避过瞿塘之险,而最为可怕的是人心不可防。

竹枝词多为七言,也有人写五言、六言的,或每首二句、五句,还有人写成三、七、七、七句式。有人说竹枝词是放宽了格律的绝句,它在格律方面没有绝句那么严格,但在内容、题材和风格上却具有自己的特色。而内容上多为社会生活中的平庸之事,即便反映重大问题,也常常是从平凡小事说起;在语言上更接近白话、口语;在风格上显得诙谐风趣,富于幽默感。

关于竹枝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据一些诗人论述,认为它与其他诗歌并没有什么原则区别,比如同样都强调形象思维,强调意境、意象等。可是竹枝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某些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白描方法。白描这种方法,原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方法,后来移至诗歌领域。白描也就是抓住物象的主要特征,不加渲染和烘托,用简练的笔墨刻画出它鲜明生动的形象。而竹枝词则强调要以简练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千姿百态的社会现象。

(二)比、兴方法。这是从《诗经》传下来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触物触景生情。在竹枝词中有许多作品都善于运用比、兴方法,这样可以使形象更加鲜明,增加词的含蓄美,引发读者的想像力。

(三)突出典型形象方法。这就要求作者要善于运用典型形象去深刻反映物象的本质,同时又要以艺术形象把物象本质所具有的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反映出来。

(四)动态表现方法。静态和动态都可以在诗词创作中加以表现,而动态表现则往往会使诗歌更具有灵气。有人说,用活一个动态形容手法常常会使一个词成为“诗眼”,甚至会让一首诗成为佳作。

以上这些艺术表现手法,大家运用多了也就会熟练起来,当然创作其他诗词同样可以运用,只不过在竹枝词创作中运用得更多一些而已。

竹枝词流传到近代依然深受人们的喜爱,从民国初以来留下了大量作品,其中有不少佳作。我省人民出版社于1994年编辑出版了《历代竹枝词》五册,收集到两万五千多首诗,从唐宋至民国,跨越1000多年历史,真是一浩大工程,为促进传统诗词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北京诗词学会大力倡导创作当代竹枝词,广大诗友积极响应。湖北、湖南、江苏、重庆、四川、广东等省市也相继开展了竹枝词的创作活动。湖北省于2007年出版了《当代中华竹枝词》,收入全国370多位作者的近两千首作品,可以说,当前竹枝词创作活动已出现了方兴未艾的发展形势。

《中华诗词》2009年第5期上,发表了中华诗词学会代会长郑伯农的文章《从竹枝词谈到诗体创新问题》,他对这一诗体的历史发展沿革、艺术特征、当代竹枝词与诗体创新等问题作了深刻分析与阐述,我认真拜读后深受启发。

我从2002年开始学习和研究竹枝词,当时曾写了一首学习竹枝词的诗:“莫笑两鬓挂霜丝,暮年又来学竹枝。学词只为心舒畅,又返岁月年少时。”至今已经创作了160多首。

为了推动诗词的普及活动,我认为应该在青少年和老年群体中大力倡导创作竹枝词活动。我在《浅谈诗教》一文中说了这样一段话:“竹枝词这种诗体和古风一样,不拘格律,束缚较少,而且诗风明快,诙谐风趣,语言流畅,通俗易懂。有位学者说这种诗体有四易,就是易学、易懂、易写、易流传。而且它能够比较真切地反映较为广阔的社会层面生活现实,深受人们的喜爱。所以我主张在开展诗教活动中,应该把它作为人们必修内容之一,以利于对传统诗词的普及,让传统诗词能够百花盛开!”

如何创作好竹枝词,有些学者把它概括为以下四点:

第一,要语言流畅,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民歌气息。民间的口语、俚语都可入诗,应该尽量少用典故,使其读起来琅琅上口,雅俗共赏。

第二,要诗风明快,诙谐风趣。这种诗风就是从民歌中带进来的,好的竹枝词往往于风趣中见神韵,于诙谐中隐美刺,于俏逗中见真情。竹枝词这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曾博得历代读者的喜爱,给予了高度评价。

第三,要广为记事,以诗存史。历代竹枝词的一大特点就是广为记事,大凡风土民情、山川景色、社会百业、时尚风俗、历史变革等等都可以入诗,可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诸多领域。翻阅以往的作品可以发现它们所反映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层面,无论从广度和深度来说,都是其他诗体所无法比拟的。有些学者还特别指出:竹枝词与其他诗体强调的不一样,它一向有注文的传统。一般每首诗后常常加一小注,用简明的文字注释诗的内容,这也是对诗本身的一种补充。历史学、社会学研究者,常常发现在正史中没有记载或记载简略的,却往往能够从竹枝词里发现重要史料。那简明注文与优美的诗歌,相互印证,互为补充,从而达到相得益彰之效果。

第四,放宽格律,束缚较少。民间多依照日常生活里的语言声韵去写竹枝,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而竹枝词的格律也较宽泛,但又不破坏诗的韵律美,所以历代出现过许多脍炙人口的绝妙好诗。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当代文人任半塘对刘禹锡创作《竹枝词》的评价非常高。他说:“屈原在沅湘,留意民间歌舞,采其声容,广其情志,作《九歌》,影响后世文学者颇著。唐刘禹锡在建平,追踪屈原,亦留意民间歌舞,采其声容,广其情志,作《竹枝》九篇,远近传唱。当时之功,已特昭显。若就影响后世之歌诗作业言,较诸屈原《九歌》所有,则文献足徵,领域尤广。因此,黄庭坚重其‘风声气俗’,而尊为‘齐梁乐府之将帅’,语虽有病,识固超人。从知刘氏之作竹枝,实声诗中一件彪炳之业!自后凡较进步之作家,咸知联系民间,模拟民间,已相率形成传统。其义之可贵,过去晦而不彰,今已人所共晓;惟于此项优良传统之启迪者,应知不仅楚辞之屈,犹有声诗之刘也。”任半塘为什么用这么一大段话来评价刘禹锡创作的《竹枝词》呢?正是因为他特别看重了刘禹锡善于从民歌中吸取营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诗体。

今天,我把竹枝词向大家介绍和推荐,也是为了倡导广大诗词爱好者走向生活,深入民间,吸取营养,创作出大量优美的作品来,让竹枝词这一朵骚坛奇葩灿烂绽放,为普及祖国传统诗词发挥更大的作用!

侯斌生于1929年2月6日,1949年8月参加革命。1950年在西北青年干部学校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毕业后分配到商南城关区任团工委书记,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至1955年任共青团商南县委员会副书记、组织部长、书记。1955年至19...
文·图/艾绳根艾绳根,1933年生于陕西省榆林市镇川堡。曾在镇川小学、中学和米脂县中学读书。1947年参加革命,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陕甘宁晋绥边区绥德分区警备2旅、西北独立1师、军委坦克3师、坦克学校任文化教员、参谋、科长...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招聘信息-论坛社区
西部金秋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204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