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2024年金秋杂志社部门预算
一位兵妈妈的火热情怀
2011-1-11 14:08
1092点击

    “谁能有如此大的怀抱,怀抱着186名当兵的儿子,与1万多名战士谈心,和3000多名战士通信——她把‘母亲’的意义延伸了、扩大了。”她就是乔文娟——全国爱国拥军模范、中国十大杰出母亲、河南省十大道德楷模、洛阳市洛龙区关工委“爱国主义报告团”的名誉团长。她的拥军爱兵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震撼着中原大地,先后受到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

    乔文娟是河南柴油机集团公司的退休女工。她从小崇拜军人,尤其把雷锋助人为乐的军人形象当成做人楷模,尽自己所能帮助有困难的人。1976年8月末那天,她不幸被失控的拖拉机前轮无情地从腰部碾过,是一位解放军医生救了她。原本内心深处编织着的绿色情结促使她更坚定了走“拥军爱兵”之路,随后这条路一走就是30多年。30多年来,她以博大的爱心和无私的情怀,先后认下了186个兵儿子,更多的部队官兵亲切称她兵妈妈。她精心照料不幸患病的兵儿子、想方设法帮助失去亲人的兵儿子、千方百计引导遇到困惑迷茫的兵儿子。她30多年的爱兵之路是用一汤一水喂出来的路,是用一针一线缝出来的路,是一条用一片心血呵护出来的路!

 

    提前退休倾心照料兵儿子

    乔文娟的家离洛阳解放军第150医院有十多公里,这个医院里面住着好几位她认下的患白血病的兵儿子。为更好地照顾这些远离家乡、又身患重病的“特殊兵儿子”,2001年,乔文娟主动辞去河南柴油机集团蓝天工贸有限公司经销部经理的职务,提前办了“内退”手续,专门抽出时间来照顾那些不幸患重症的兵儿子们。

    身患白血病的战士姜腾是乔文娟特别操心的一个兵儿子。姜腾偶然知道了自己的真实病情,在极度绝望中给一直关心着他的乔文娟写了一封信说:“妈妈,我心里好难受,我想一死了之。在洛阳遇上您这样的好人是我的福分。妈妈,当我想离开时,我好想您。您那慈祥的双手摸在我的头上时是那么的温暖;您喂我吃饭时,我总是吃得特别香;每次看到您远去的背影时,我就盼望您下次什么时间能再过来。妈妈,您的大恩大德,我永远难忘,今生报答不了,只有来生再报吧……”信没有看完,乔文娟立即乘出租车赶到150医院,姜腾见到乔文娟后,抱着她大声痛哭:“妈妈,我的病治不好了,我才19岁呀……”乔文娟也哭了,安慰姜腾:“好孩子,有妈妈在,只要配合医生,会好起来的。”那晚,乔文娟在医院一直呆到11点,直到姜腾打消轻生念头才离去。为了给姜腾补充营养,她隔三差五地去医院为他送饭。姜腾在一次化疗时,想吃水蒸蛋。那天特别冷,雪下得很大,乔文娟将鸡蛋蒸好后,用棉花套裹紧饭盒,又解开大衣的衣扣,把饭盒紧紧地抱在胸口。谁知,一场大雪封住了通往150医院的道路,50路公共汽车还未到东马沟就不往前开了。大雪茫茫,前面的路上看不到一辆车。为了不让姜腾失望,乔文娟双手抱紧暖在胸口的水蒸蛋,徒步在冰天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当她气喘吁吁、像雪人一样走进病房拿出饭盒时,水蒸蛋还冒着热气。看着姜腾眼含热泪,大口大口吃着热乎乎的水蒸蛋时,乔文娟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为了挽救姜腾的生命,乔文娟奔走呼吁,为他争取到10万元的特殊治疗费,姜腾成功地做了骨髓自体移植手术。如今,姜腾已完全康复,重新回到了部队。姜腾的父亲双眼含泪对乔文娟说:“妹妹,多亏了你,你是我们家的大恩人……”

    像姜腾这样患重病的兵儿子,乔文娟共认了19个。每一个,她都像亲生儿子一样精心地照料着。得知重庆籍兵儿子蒋友清患了白血病后,她陪蒋友清到北京解放军307医院救治,自己在医院附近租了一间破旧简陋的小屋,一边照顾蒋友清,一边为他寻找相同的骨髓,并在河南、山东、重庆三地掀起了捐献骨髓的活动,最终在台湾找到了与蒋友清相同的骨髓。

 

    爱心点燃兵儿子理想之火

    乔文娟不仅从生活上关心兵儿子,还想方设法解除兵儿子的心理困惑。为此,她一方面自学心理学知识,一方面自费订阅《解放军报》、《军营文化天地》等报刊,认真研究《与青年战士谈人生》、《青年官兵心理导航》等书籍,在1999年9月,她自费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战士心理咨询辅导站”,并设立了热线电话。她几乎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各部队官兵的信件、咨询电话及手机短信。

    乔文娟的家只有两室一厅50多平方米,可每到节假日,这个被战士们誉为“战士之家”的家里,总是挤满了前来咨询的战士。他们不仅把乔文娟当做妈妈,还把她当做知心朋友,有什么解不开的思想疙瘩,都愿意对她敞开心扉。某部战士孙小军,因失去一次考学机会而情绪低落,一度产生了提前退伍的想法。乔文娟便利用小孙到她家中来访的机会,同他谈心,鼓励他正确对待挫折,并借来高考教材让他重新再考。第二年,孙小军考取了武汉第二炮兵指挥学院。

    2003年12月29日,乔文娟收到一封来自武汉的广空新兵连的信。她急忙打开一看,是一位才入伍20天的洛阳籍新兵,他在信中说:“……乔妈妈,部队和我想象的不一样,我们每天早晨起来就要学叠被子,吃的也没有家里的好,而且班长管得很严,我不想当兵了……”乔文娟知道这些新兵是刚刚长大的孩子,第一次离开家,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难免不习惯。为了不出差错,乔文娟买了第二天晚上洛阳至武昌的火车票。到了新兵连后,她不顾途中劳累,应新兵连指导员的邀请,为新兵战士讲当兵的责任和意义。晚上她和新战士们一起欢度节日,迎接2004年元旦的到来。来自贵州的新兵杨国勇说:“乔妈妈,我给您唱一首歌。”他唱了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当唱到“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的时候,杨国永哭了,坐在一旁的战士黄胜也哭了,哭得乔文娟的泪水也跟着流。指导员告诉她,杨国勇和黄胜都是孤儿。听到这,乔文娟急忙站起来说:“谁说你们是孤儿,我就是你们的妈妈。”两个孩子扑在乔文娟的怀里喊着妈妈泪流满面。乔文娟回到洛阳后,买了两件羊毛衫给杨国勇和黄胜寄去。杨国勇深受感动,他在给乔文娟的信中写道:“乔妈妈,我是孤儿,每当看到战友享受母亲的呵护时,我就会有一种强烈的孤独感。是您给了我第二次母爱,我一定刻苦训练,用最优秀的成绩报答您。”杨国勇在第二年获得优秀士官的荣誉称号,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就这样,心细如丝的乔文娟,在为战士奉献着母爱的同时,也为部队做了大量拾遗补缺的工作。这些年来,她先后被11个营、连聘为“营外指导员”,先后与1万多名战士当面或电话谈心,帮助2000余名战士卸掉思想包袱,鼓励20名战士考入军校。

 

    创办拥军网站为兵儿子排忧解难

    为了跟上快速发展的时代步伐,1998年乔文娟在女儿指点下学会了上网。2004年她自费创办了网络中的第一个“中国拥军网”公益网站,带领网友们成立了“中国拥军网心连心艺术团”,60多个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加入到网络拥军的行列来。他们举办“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让爱永驻人间”等各种类型的网络晚会100多场,并组成演出小分队,走进大山、军营、哨所为战士们慰问演出。乔文娟还通过网络为患病的军人或军属募集善款、寻医问药,帮助300多名退伍兵联系工作单位,为59对部队干部和大龄士官牵红线、搭鹊桥。

    兵儿子席湘平出生在湖南衡阳县一个农家,从小失去父母,由舅父舅母养大。2005年湘平认乔文娟做妈妈。经她介绍,湘平和商丘的小英姑娘一见钟情。湘平婚礼日期定下来时,新房却没有着落,乔文娟把准备给女儿结婚的房子让湘平先住。为迎娶兵媳妇,她和丈夫忙着打扫房间,布置新房,并把为女儿准备的嫁妆——被子拿出来给一对新人用。结婚前那几天,她被兵儿子指挥得团团转:“妈妈,明天您和爸爸要作为我的父母参加婚礼……”、“妈妈,我现在还没有找到照相的人……”、“妈妈,还需要一个熟悉路线带婚车的人……”婚礼上,她既是婆婆,又是红娘,也是证婚人,虽然累心里却乐开了花。

 

    永远把兵儿子放在第一位

    乔文娟对兵儿子爱得痴心,兵儿子在她心中永远是第一位的。为了兵儿子,她几乎付出了全部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这么多年来,乔文娟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很少在家陪伴疼爱她的丈夫和惟一的女儿。即使在家,她不是为兵儿子做饭,就是和兵儿子谈心,她的电话或手机总是响个不停。在她的博客上,经常出现的字眼是“紧张忙碌的一天”、“争分夺秒的一天”、“明早又要起程”、“我病了,好想睡一天”……她大部分时间不是东南西北地跑着救助兵儿子,就是在新兵入伍之时和老兵退伍之际到军营为新兵送去母爱,减少他们思乡的不安;为老兵讲课,指点他们今后人生路上如何面对困难。每逢元旦和春节她几乎都在军营陪兵儿子。有一次为了救治兵儿子,她狠下心离开病重的女儿一走就是四个月。为此,女儿从小就知道,妈妈不是她一个人的,还是100多个兵哥哥的。丈夫张建民为了支持她拥军,几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并随时准备替她购买去各地看望兵儿们的火车票或为身在外地的她充手机话费。

    乔文娟每个月的退休工资只有600多元,为了省钱帮助有困难的兵儿子,这些年,她没舍得花钱为自己买过衣服,一年四季都是身着官兵们送的不佩戴领花、肩章的军装,并随着部队季节换装而换装。自己生病也不舍得去看医生。平常她和丈夫粗茶淡饭,只有兵儿子到家时她才改善一下伙食。她对自己如此吝啬,对兵儿子却十分慷慨。为了给患病的兵儿子增加营养,她熬了那么多鸡汤和排骨汤,却不舍得让女儿和丈夫喝一碗;兵儿子爱吃甜食,她就专门给他做银耳汤;兵儿子想吃洋水果,她就到超市里去买自己从未品尝过的蛇果和美国提子;兵儿子的父亲生病住院,她寄去了200元;兵儿子家遭受水灾,她寄去1000元;兵儿子治病,她把给女儿上大学的生活费截留下来。多年来,她用于帮助兵儿子们的钱达6万多元。

    对于乔文娟的所作所为,有人说她是“傻子”,不然怎么不顾自己家,总是为别人奔忙?她从来不去辩解,而是选择了淡然一笑和默默的坚持。她只想用自己的真情和爱心去诠释信念、热忱和大爱,用自己的无私奉献慰藉子弟兵年轻的心灵!

侯斌生于1929年2月6日,1949年8月参加革命。1950年在西北青年干部学校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毕业后分配到商南城关区任团工委书记,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至1955年任共青团商南县委员会副书记、组织部长、书记。1955年至19...
文·图/艾绳根艾绳根,1933年生于陕西省榆林市镇川堡。曾在镇川小学、中学和米脂县中学读书。1947年参加革命,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陕甘宁晋绥边区绥德分区警备2旅、西北独立1师、军委坦克3师、坦克学校任文化教员、参谋、科长...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招聘信息-论坛社区
西部金秋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204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