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2024年金秋杂志社部门预算
您的位置:西部金秋网 > 资讯 > 指点风雅
端午竞渡,原是一场打捞生命之约
2020-9-09 03:46
827点击
我们的日子就像一根竹子——过了一段时间“平日”后,会触摸到一个竹节一样的日子:节日。在今年这根“竹竿”上,我们已经触摸过名为新年、春节、清明好几道“竹节”了,眼看又一道“竹节”再次临近。这一节,名“端午节”。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为划龙船。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竞渡曲》云:“湘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也就是说,当“灵均(屈原字)”不再唱《离骚》的那一年,人们就歌着“哀谣”,“振”起船“楫”去救助他了。端午竞渡的传统,与屈原离开人世的历史一样长。端午又名“龙船节”“诗人节”,正与此俗相关。
国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人们年复一年、代复一代这样做的动力何在?
追根溯源,我们看到,这原是一场打捞生命之举,是去赶一场生命之约。
“雷阗阗”“声轰然”,这么大的动静!因为救助生命需要抢时间,人们着急,众声喧哗。
南朝·梁《荆楚岁时记》载:“屈原以是日死于汨罗,人伤其死,所以并舟楫以拯之,今之竞渡是其遗迹。”说得再清楚不过: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就为去拯救屈原的生命。
民间认为,裹粽也因屈原而起。同时代的《续齐谐记》载:“屈原,楚人也,遭谗不见用,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这就成了粽子的来历。
拯救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命之举,两千余年了,还在继续!人们当然知道屈原早已经不在了,作为具有丰富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的节日仪式,竞渡、裹粽活动却留存了下来,告诉后人:这里曾经这样地拯救过一个生命,生命救助是人世间的头等大事。由此,端午节成了一个关乎生命、崇拜生命的节日。
刘禹锡《竞渡曲》最后写道:“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古人甚至建“招屈亭”为屈原招魂,把对他生命回归的召唤凝铸在一件建筑物上。
中国的历史内涵很丰富,苏州地区有端午竞渡,救助的是另一位死于非命的伟人——伍子胥。
端午节有关屈原、伍子胥的传说,特别是由此演化而来的投食竞渡,直是灾难来临时生命救助的一种仪式化演习。这样争分夺秒的生命救助精神,近年来,我们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新冠肺炎等灾难的救助中,又一次次看到它在闪闪发光。
屈原自沉已经两千余年了,他的同胞、父老乡亲们对他的救助还在继续。或许因为,人们能够从这一项古俗上,读出国人对生命价值的重视。特别是那些半懂事、不懂事的年轻生命,一不如意就想着“草菅己命”者,是不是能够从端午竞渡中,从内心深处感知生命的分量呢?

侯斌生于1929年2月6日,1949年8月参加革命。1950年在西北青年干部学校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毕业后分配到商南城关区任团工委书记,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至1955年任共青团商南县委员会副书记、组织部长、书记。1955年至19...
文·图/艾绳根艾绳根,1933年生于陕西省榆林市镇川堡。曾在镇川小学、中学和米脂县中学读书。1947年参加革命,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陕甘宁晋绥边区绥德分区警备2旅、西北独立1师、军委坦克3师、坦克学校任文化教员、参谋、科长...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招聘信息-论坛社区
西部金秋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204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