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2024年金秋杂志社部门预算
您的位置:西部金秋网 > 资讯 > 指点风雅
没活到这个岁数,也许就没有《西游记》
2020-8-19 02:59
432点击
在研读古人的时候发现,许多有大成就的人,往往都是活得比较久的人。比如我常说的司马懿,他活了72岁,搁到现在不算高寿,但以三国时代的医疗营养水准来衡量,这个数字很了不起。
有人问,你有啥根据?
我有史书为证。
诸葛亮活了54岁,刘备活了63岁,周瑜活了36岁,曹操活了66岁,孙权活了71岁,曹丕活了40岁,曹叡活了36岁。
这样一对比,司马懿的优势就出来了,靠着比别人活得久的先天优势,他熬死了上司曹操,熬死了新上司曹丕、曹叡,熬死了对手诸葛亮,熬死了枭雄刘备、孙权,甚至熬死了曹爽,最后天下一统归司马。
除了司马懿还有“药王”孙思邈,他具体活了多久,没有人知道,光是历史记录,他有101、120、142、165岁四个数字。当然有争议,但不管怎样,不少于100岁这个是肯定的。
所以写在他名义下的史书、方志、典籍、道藏、医著、碑石等文献资料记载差不多有九十多种,这还不算那些丢失的。
如果你是个有心人,你会发现古今中外以长寿换成功的人还有很多,比如战国末期统一日本,建立德川幕府的德川家康,活了73岁。
现在咱们言归正传,说说明代杰出小说家吴承恩吴老师。
在猴哥出世之前,吴承恩实在不怎么出众。
他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由于不善于经营,吴家在当地并不算富裕,父亲吴锐性子洒脱,奉行常乐哲学,觉得日子就该怎么舒坦怎么过,自己过舒坦了,用不着看他人眼光。
但一个家族想要活下去,毕竟不能随着自己的性子来,他已经洒脱习惯了,改不了了,唯一改变命运的法宝只有找一个合适的继承人。
这个人必须有能力,有担当,有足够延续家族辉煌的才华。这个人很显然不是他自己。
所以他将希望寄托在儿子吴承恩的身上。
给儿子取名承恩,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这个期望有些大,搁在一般人身上,还真承受不了,但吴承恩恰恰有这个能力。他很早就展现了自己读书方面的天赋,野言稗史、志怪小说爱不释手。对于唐代名家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更是反复阅读,读完之后,还能举一反三。(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
如此疯狂的阅读,使得他“髫龄,即以文鸣于淮”,颇得官府、名流和乡绅的赏识。总之,整个江苏省都知道,吴家出了一个读书神童。
名士朱应登甚至认为他“可尽读天下书”,并慷慨地为他打开自家的图书馆。
但书籍再多,没有人引导,终究是差了点意思。
为了更系统的学习,更快实现父亲的期望,吴锐选择了让儿子入学。
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因为在这里,吴承恩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好老师。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老师,也许我们根本看不到《西游记》,大闹天宫的猴哥永远不会出世。
淮安府山阳县最好的学府是龙溪书院。书院为当时的淮安知府葛木所建,目的是打造属于淮安的人才基地。
基于这个理念,葛木是进诸生,月课之。
说白了就是亲自授课,因此升学率出奇的高,算是当地一等一的名师。这样一来,来这儿读书的人就不少,人一多,优劣就难以分辨,这样不光影响教学质量,也难以发现人才。
为了发扬光大书院的名头,校长葛木决定亲自面试,所有学生需要经过他的一一筛选。
正是这种别开生面的入学考试,给了吴承恩展现才华的机会。通过一系列考核,29岁的吴承恩入选了。
这种高级书院,最注重的是学问与人品,恰恰吴承恩两样都兼顾,出众的才华配上过硬的人品,自然赢得了葛木的赏识。
但他迂疏浪漫,轻世傲世的个性,让葛木有些担忧,身为人师他很清楚这样的个性将来会带来什么。
为了给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经世致用的学问,葛木决定亲自培养这个学生。
每天除了开小灶加强课堂知识的巩固之外,还别开生面的进行了课外教学。每天,他背着包裹,拿一根鱼竿一条板凳,带着吴承恩游走江苏淮安的名山大川,借用世间万物的自然规律来告诉吴承恩,每个人都是天地间独一无二的,你成不了别人,别人也成不了你。
老师还教导,学习上除了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去服务社会外,还需要信心,如果你对自己都没有信心,又怎能指望别人对你有信心呢?还有,俗话说骄傲使人自满,但如果你连骄傲的心都没有,还谈什么自满?
多年后,吴承恩回忆起这段学习往事,忍不住提笔写道:
忆昔龙溪鸣鼓钟,后有王公前葛公。
莫笑狂奴仍故态,龙溪我亦法筵人。——《忆昔行赠汪云岚分教巴陵》
只可惜,三年后葛木“迁山东按察司副使,离淮”。师徒二人就此分道扬镳,再也没见面。
老师走后,吴承恩也开始收拾心态备战高考。
公元1534年的秋天,吴承恩一脸自信地走入南京考场,参加全国高考。
对于这次考试,他信心满满,自己多年的努力,父亲的期盼,老师的教诲,以及自己对未来的规划,全被他化作文字付诸在试卷上。
那一年他写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唯一知道的是结果,他落榜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结果,他有些落魄,尽管装作没事人一样去了一趟镇江金山寺,但终究是难以释怀。
十年尘梦绕中泠,今时携壶试一登。
醉把花枝歌水调,戏书蕉叶乞山僧。
青天月落江鼋出,绀殿鸡鸣海日升。
风过下方闻笑语,自惊身在白云层。——《金山寺》
失败了没关系,再来一场。
天下那么大,未必没有赏识自己的人。
回去后,他认真的总结了这次失败的原因,认为是自己在文字上还欠缺点火候,不够犀利,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为此他专门在时文上下功夫,一下就是三年。
三年后,他再一次走入了考场。
他自问这次在文字上用了心,甚至文章也自认为很出众,高中是必然的。
但所有的必然背后藏着的是一个想太多了。
他再一次落榜。
这个时候,老师的话一次又一次的在他耳旁回荡,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丧失信心,因为一旦丧失了信心,你就没有再站起来的勇气。
那么就再考一次。
在这份信心的坚持下,吴承恩参加一次又一次的乡试,但一次也没有中举。
生活似乎觉得对这个男人的打击不够大。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依旧给了他致命一击,他的父亲去世了。这个生前给了儿子无限包容,无限支持的男人永远地走了。从此,他失去了大树的保护,不得不担负起照顾全家的重担。但他除了读书,一无所长。每个月除了能从学府领回六斗米外,只能坐吃山空。
生活立即陷入了困境。能改变局面的只有科举。
尽管他已经不想与那些后生晚辈一起参加考试了,但生活迫使他不得不再一次走入了考场。
生活对这个四十岁的男人没有一丝一毫的温柔,他再一次落榜。
科举失利、父亲去世、生活贫困,世态炎凉在这一刻全落在了他的眼里。
“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他想,也许我没这个命。
生活的落魄,让他不得不对现实做出妥协。
经过一番思量,他做出了一个也许对中国文学而言最为正确的决定。
1550年,50岁的吴承恩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这话听着是不错,可自己深究一下,其实只有四个字——无可奈何。
按照大明的人才选拔制度,归纳起来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两条。
第一条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中秀才成为生员,再通过乡试成为举人,最后通过会试成为进士,接受朝廷的官职做一方父母官,从此吃香喝辣过上人人羡慕的官家生活。
另一条路则是屡经乡试而不中改为争取入贡,以贡生的身份进入国子监读书,然后等候选授县令以下的佐杂官吏。
但凡能拼个爹,一般人不会选择这条路,因为这条路一旦走上了,得到的仅仅是聊以谋生而已,预示着你主动退出了逐鹿场。
与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读书人而言,这个结果并不算好,但对吴承恩而言,这也许就是最好的结果。
贡生虽不好听,对生活而言,对家人而言,这就是希望。
也许是先前苦得太久了,老天爷看不过眼,就在吴承恩以为这辈子也许就是这么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的时候,老天爷忽然慷慨地给他打开了一扇窗。
入贡的第二年,吴承恩接任河南新野县知县。
这是一个天大的喜讯,不光生活可以稍作改善,就是压在心头的那份抱负也可以趁机施展一番。
这是吴承恩一生难得的快活日子。上任后,他着手修建行台察院,尊经阁,增修儒学,表彰贞节,兴办水利,一切都秉着当初老师的教诲。
然而这样惬意的日子只过了两年便结束了。
我常想,若让吴承恩一直这么顺风顺水地干下去,也许历史上将会多了一个勤政爱民的父母官,而少了一个杰出的文学家,我国的四大名著也许就少了一部。
但历史最大的优点就是从来没有如果。
两年后,他先从河南新野县知县的位置上退下来,转到浙江长兴担任县丞,这个位置他又做了两年。
两年后,已经56岁的吴承恩终究是难以压住心头的不满,终于从长兴县丞任上“拂袖而归”。
这段并不长久的经历让他清醒,于是他开始试着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这些是他的专长。
他很清楚自己这些小说的价值——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这个念头一旦在脑海里打开,就如同钱塘江打开了泄洪口,积压在心头的不满和愤懑如同长江大河一般宣泄了开来。
短篇小说集《禹鼎志》迅速脱稿,看似荒诞的故事,却藏着对朝廷科举秩序的不满与愤怒。
但这部小说并没有引起多大的轰动,渐渐也就被世人给遗忘了。
他也没在意。直到有一天,在品尝了人生酸甜苦辣后一个清晨,他彻底醒悟过来。
人生百年又何必为了科举耗费一生的精力,我会的东西科举看不上,不会的却是科举想要的,世间有多少人和我一样为了那个虚妄的名声而糟践了一生呢?
这个终级哲学问题一直困扰着他。
思考越多,他的认识就更加清醒,更加深入思考自己混混的一生。
在一个深夜,他心头涌出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烦躁感。
一个声音在告诉他,把它写出来吧?
他忽然想起自己50岁左右写的那部《西游记》小说,这是一部以“唐僧取经”为蓝本的小说。
按照他的设计是,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也许,自己想要的答案就在这个故事里也说不定呢?
他开始收拾心态,世间的种种,如画卷一样在他的脑海里回荡。他提起笔,铺好纸,磨好墨,终于在一个漆黑的夜里开始落笔。
这一写,就是7年,写好时他已经差不多80岁了。
写到这儿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心头暗暗叫了声“好险”。如果,如果岁月给他的时间再少一点,也许我们永远看不见猴哥了。
所幸,历史没让这一切发生,时间刚刚好。
1582年,82岁的吴承恩与世长辞。
10年后,《西游记》在南京世德堂刊印问世。自此,中国的文学史多了一部名著,还有一个叫孙悟空的神猴。
侯斌生于1929年2月6日,1949年8月参加革命。1950年在西北青年干部学校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毕业后分配到商南城关区任团工委书记,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至1955年任共青团商南县委员会副书记、组织部长、书记。1955年至19...
文·图/艾绳根艾绳根,1933年生于陕西省榆林市镇川堡。曾在镇川小学、中学和米脂县中学读书。1947年参加革命,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陕甘宁晋绥边区绥德分区警备2旅、西北独立1师、军委坦克3师、坦克学校任文化教员、参谋、科长...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招聘信息-论坛社区
西部金秋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204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