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2024年金秋杂志社部门预算
您的位置:西部金秋网 > 资讯 > 指点风雅
忘不了的那碗“面”
2020-4-10 10:04
584点击
1984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语言类节目在舞台上大放异彩,陈佩斯、朱时茂编剧并主演的小品《吃面条》,用滑稽、夸张的表现形式,让观众耳目一新、记忆深刻,成为央视春晚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小品。《吃面条》被称为中国小品的开山之作,是因为它不但将小品这种艺校考察学生表演能力而进行的即兴表演发展成为一支成熟的艺术形式,而且改变了以前晚会上小品只是临时拼凑,为活跃气氛而插科打诨的地位,一跃成为此后春晚中必不可少、最受观众喜欢的节目。为了《吃面条》这个小品,陈佩斯、朱时茂三次逃离当年春晚剧组,三次被“抓”回来,这才成就了这个小品无可比拟的辉煌。
记得1984年看春晚,我家的电视机是9寸的海燕牌黑白电视机,这个电视机是父亲参加某报纸在全国征文所得的一等奖的奖品。电视机很小,画面还是黑白的,但丝毫不影响我们一家人看春晚的兴致。随着一段京剧演唱结束,小品《吃面条》开始了。当陈佩斯小跑着上台,一脸期待地问:“导演,你要找演员?导演、导演,你看我行吗?”我们家人就被他的神态逗笑了。父亲随口说道:“和他爸真像!陈强还给我扎过针呢!”看到当年同事的儿子、原来的少年,现在在舞台上给观众带来欢笑,父亲的心里肯定更是欢喜的。一件卡其色的夹克,一条灰裤子,头上戴偏了的绒线帽,让一个小人物的形象呼之欲出。随着剧情发展,陈佩斯把人物的情绪变化和状态从吃面条的过程中,层层递进、次第展开。因为是饿着肚子,从第一碗的惊喜、第二碗的利索、第三碗的迟疑、第四碗的无奈到最后一碗的耍赖想逃离,哭着脸说不想出名了,成功塑造了一个滑稽、笨拙的临时演员形象。多年来,想起这个小品,眼前就会浮现那个半旧的红色塑料桶,白底蓝花的大瓷碗,一双半旧的木筷捞起面条吸进嘴里的滋滋声也响在耳边。
《吃面条》这个小品之所以称为小品的开山之作,有着小品早期鲜明的特征。具体来讲,就是“简单”。故事情节简单:龙套演员陈二演一场吃面条的戏,因为各种状况不得不一碗一碗地吃,直到“撑跑”;道具简单,一只大老碗,一双筷子,一个红色塑料水桶;人物简单,陈佩斯饰演的龙套陈二、朱时茂饰演的导演。而正是这种简单,恰恰成就了这个作品的不简单。没有起伏的情节,没有无厘头的搞笑,没有生硬的煽情,没有生搬硬套的主题升华,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布景,一切欢乐都是通过演员丰富的表情和惟妙惟肖的肢体语言来创造。和现在一些小品演员一上台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大喊大叫、亢奋异常相比较,陈佩斯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逗得大家前仰后合,表现了极强的感染力,这是一个优秀演员的素养和功底。
《吃面条》这个小品,从精神层面上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干净”,充分体现了当时人们纯净的精神世界。作品的寓意是干净的,演员的语言、动作、表情是干净的,就连观众的欢笑都是干净的,发自内心的笑声,给人一种如沐春风般的舒适。让人有一种心灵沐浴般的感觉,也是《吃面条》这个作品直到现在还让人津津乐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1984年的《吃面条》到现在,小品经过多年的发展,越来越精致,越来越丰富多彩,越来越华丽大气。但我自己觉得,却少了《吃面条》那种纯粹的感觉。现在的小品多像是大饭店里的包宴,《吃面条》就是家里的年夜饭,包宴看上去很气派华丽,但终是少了一种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味道。
三十多年了,《吃面条》还深深藏在我的记忆里,那碗面也时常萦绕在我心里。《吃面条》就像儿时随手捡到的一个小石子,一片树叶,一张糖纸,在现在很多人眼里早该扔掉了,但对我来说,那是承载了太多美好记忆的宝贝,值得永远收藏下去。
侯斌生于1929年2月6日,1949年8月参加革命。1950年在西北青年干部学校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毕业后分配到商南城关区任团工委书记,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至1955年任共青团商南县委员会副书记、组织部长、书记。1955年至19...
文·图/艾绳根艾绳根,1933年生于陕西省榆林市镇川堡。曾在镇川小学、中学和米脂县中学读书。1947年参加革命,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陕甘宁晋绥边区绥德分区警备2旅、西北独立1师、军委坦克3师、坦克学校任文化教员、参谋、科长...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招聘信息-论坛社区
西部金秋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204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