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2024年金秋杂志社部门预算
如何唱好陕北民歌
2019-11-11 10:11
611点击
近年来,原生态民歌随着各种声乐大赛和娱乐节目的兴起,已经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这是一件大好事。同时,它的繁荣又伴随着很多问题,比如演唱的不断重复,表达的概念化、简单化甚至到了一种格式化的程度。笔者是在陕北土生土长,从小一直听陕北民歌长大,当然非常喜欢陕北民歌。但是在最近一段时间里心态发生了变化,甚至听到某些歌手演唱陕北民歌时还有反感情绪,有一种无法表达的羞愧感,不忍听到它。这不是因为陕北民歌变得不好听了,而是因为一成不变的演唱方式所导致的审美疲劳。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自己听到陕北民歌的演唱会感到不舒服,是因为那些歌手声音的本质不够好吗,还是歌唱技术有问题?不是,其实这些歌手嗓音很好,在我看来是好过头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每一个都像百灵鸟,嘹亮又高亢,有这样的好声音,为什么还会不想听呢?因为他们有了好嗓子不会用,他们的好嗓子好像是专门为比试拔高音的,结果都得脸红脖子粗,甚至像拿性命作抵押的赛歌者。高音成了演唱的目的,使歌唱的意义降到最低的层次。
歌手必须是高音,而中音和低音很少,这是一个很让人担忧的现象,就像一个在现实生活中不会低声说话的人,说再私密的话也要大声嚷嚷(而传统的陕北民歌大多是自吟自唱的)。我在酒店里或者在一些小型的演出场所看到的情况是:与观众面对面的演唱还要用麦克风,让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不要用麦克风,他们说不用麦克风就不会唱了。离开话筒就不会演唱了,这算是一个合格的歌手吗?其实好的歌手最好不要用话筒,这才是优秀演技的体现。当然如果在广场,在成千上万听众的场合应该另当别论。即使那样也应该把音量调在适当的位置,否则会影响演唱质量。我建议歌手们最好到农村看看那些大山里的歌手,看他们是怎么唱的,是怎么面对高山大川,怎么自然而然地、自由自在地给大自然演唱。
对此,我常常感到迷惘的是那么多专家评论家,怎么就看不到这些问题,反而是一片赞美声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很多,比如选材问题,声乐教学问题,歌手的文化素养问题等等。但是影响最大的,我认为是整个社会对陕北民歌的误区,大家就认为声音越高越好,不知道演唱最重要的是唱,是唱出来的情而不是喊出来的声音,更不是走音变调的高音。
另外,传统的演唱模式使陕北民歌的发展也受到某些局限。陕北民歌响誉全世界,在国内已经家喻户晓,这与它有一段红色革命历史有关,因为人们长久以来所听到的就是这个样子,不是男高音就是女高音,很少甚至从来没有听过中音、低音的演唱,所以就习惯接受了这样的现状。听众的审美形成之后,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一种欣赏习惯。再加上陕北民歌本身在多声部的演唱方面并不丰富,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专业音乐工作者应该在这些方面多做一些尝试,使陕北民歌在多声部演唱上走出自己的路子。
以我拙见,拓展陕北民歌的演唱空间,首要问题是在观念上接受探索性的实践。比如用通俗唱法演唱陕北民歌,用美声唱法演唱陕北民歌,或者几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我想只要认真实践,都会有很好的效果。我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陕北民歌的音乐本质具有很多可塑性因素,它适合所有唱法的演唱而且不排斥与其它艺术形式的结合。我们知道好旋律适应任何方式的演唱,也适应任何器乐的演奏,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探索、改革、发展,就是一次对陕北民歌从里到外的革命。所以,对民歌传统有所改变是发展的需要和必然,不必大惊小怪。我一贯主张陕北民歌在变中求发展,在变中寻求新的艺术方法和建造新的辉煌。
民歌只有在不断地演唱过程中才会存在下去,才会是一个正在活着的艺术。陕北民歌不需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它不是遗产,它正在使用,并且每天都在成长,散发出灿烂的光芒。它的存在就是陕北大地的存在,陕北人民的存在。当然它是世界的,世界因为有了这样优美的旋律而变得更加美好,中国音乐因为有了陕北民歌,才会呈现出如此的丰富多彩,优美鲜活。如果要永远保持这样的状态,首先是人的生存的状态,因为民歌的生存状态本质上就是人的生存状态,不是我危言耸听,而是艺术反映了人的心灵意愿和精神状态。富强很重要,但是它重要不过心灵的自由,心灵自由的程度越高,艺术的发展就越丰满。这样我们或许能够理解,为什么有时候生活富裕了,反而缺少真正的艺术作品,是因为心灵并不自由的原因。
任何一个成功的艺术家都缘于他心灵的智慧和复杂而丰富思考的结果,演唱艺术也同理。我们通常会发现一些没有头脑的歌者,我们听到的不是声音而是技巧,缺少的是情感的内涵和思想的深度,我称这样的歌手是“没心没肺”。因为声音里没有情感就等于没有艺术生命力。就像一杯白开水,一张白纸,一句没有意义的话,甚至是一句废话。既然一个演唱者要通过自己的声音来传达给听者一些快乐或者痛苦的情绪,或者某种意义和思想,如果你什么也给不了听众,那你演唱的意义在哪里?
在当今时代,我不敢渴望中国产生莫扎特这样的大师,更不敢指望出现一个中国式的贝多芬,我只希望民歌的普及与提高能够得到国家的重视,重视了民族民间音乐,中国的音乐事业就会有发展,并且在世界上有立足之地,重要的不是在国际舞台上演奏和演唱别人的作品,而是我们自己的作品。陕北民歌的出路也在于不同形式的演唱、演奏,并追求在多种艺术的共同发展中取得成就,才能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重要财富,并且永存。

侯斌生于1929年2月6日,1949年8月参加革命。1950年在西北青年干部学校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毕业后分配到商南城关区任团工委书记,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至1955年任共青团商南县委员会副书记、组织部长、书记。1955年至19...
文·图/艾绳根艾绳根,1933年生于陕西省榆林市镇川堡。曾在镇川小学、中学和米脂县中学读书。1947年参加革命,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陕甘宁晋绥边区绥德分区警备2旅、西北独立1师、军委坦克3师、坦克学校任文化教员、参谋、科长...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招聘信息-论坛社区
西部金秋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204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