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金秋杂志社2023年度部门决算
傅永贵:“厕所实验室”走出的航天专家
2019-3-27 09:58
1071点击
82岁的傅永贵依然精神矍铄。说起作为航天人几十年的光阴故事,他娓娓道来,像一部时光转换机,把曾经感人至深的画面清晰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从小怀揣航天梦

傅永贵是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初中的时候,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和同学们一起去做义工。当时志愿军的供给很贫乏,当地群众把面粉炒熟,装袋运往前线,傅永贵帮着一起装炒面,自然听到许多前方战士的故事。美军先进的飞机大炮让我们的志愿军被动挨打,伤亡随时可能发生,有些战士比他大不了几岁,他们英勇无畏的精神让他特别感动,也在他心里埋下了“一定要研究设计飞机”的理想。

高中毕业时,傅永贵因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优秀,被选中成为了留苏预备生,到北京外语学院下属的留苏预备部学习。一年后,当他们满怀期待准备远赴苏联继续学习的时候,中苏关系恶化,出国梦破碎了。就在傅永贵和同学们不知何去何从时,周恩来总理做出批示,这批留苏预备生可以任意挑选国内的大学继续完成学业。傅永贵毫不犹豫地填写了北京航空学院。几年前埋藏在心底的“造飞机”的种子,此时有了适宜的土壤,他怎么会放弃让它生根发芽长大的机会呢!


穿军装的傅永贵

1957年8月,傅永贵进入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专业学习。一年后,他被分配到核火箭发动机专业学习。心中有理想,学习起来就有无穷的动力。1962年,当他以优异的成绩准备毕业时,按照上级安排,他又继续在航空学院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专业学习了一年。1963年,傅永贵毕业了。在北京航空学院7年的勤奋努力,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为他日后成为优秀的航天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他具备了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拼搏的良好素养。

傅永贵被分配到当时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第三设计部(十一所的前身),主要从事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设计研究工作。此时的傅永贵,像鸟儿飞向广阔的天空,仿佛有无穷的干劲和力量。一进单位,他就参与了“常温可储存推进剂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究工作,这是我国第一代完全自主研究设计自己制造的液体火箭发动机

起初,这个研究有苏联专家参与,随后苏联专家撤离,临走之时,他们傲慢地说:没有我们苏联的帮助,你们是做不成功的。这句话深深刺痛了研究院的专家和工人,大家发誓一定要自力更生尽快搞成功,并把它叫“争气弹”。

傅永贵先到对口的车间实习,了解工艺,后来负责图纸校对和工厂生产的配合,处理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在车间实习一年,让他的理论很好地和实践结合起来。第一次发射失败后,他们找问题再研究再改进再试验,1968年底再次发射,成功了。全体人员激动得欢呼雀跃,那呼喊声是兴奋、是扬眉吐气,更是向瞧不起我们的苏联专家的宣示。

厕所实验室

这次发射结束后,傅永贵从靶场归来,对研制过程进行了详细全面的总结。此时,全国各地都在“文化大革命”,这股风潮也影响到航天部门,大批科研人员被下放劳动。幸运的是,因工作需要,傅永贵被留下了,进行“姿态控制发动机”的研究设计工作。这种发动机体积非常小,当时在我国是首创,对傅永贵来说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他没有畏难,没有拒绝,无条件地服从组织安排,并保证一定完成任务。


1970年,在厕所里诞生了我国第一台姿态控制发动机,这个厕所试验室从1970年开始试验,一试就是10多年,试过地试验件有200多台次,试验总起动次数达十万次

在傅永贵和许多航天人的生命里,陕西凤县红光沟是他们永记在心的一个地方,这里地处秦岭深山,因靠山隐蔽被选为研制基地。在“三线”建设者们披星戴月、挥汗如雨的建设中,它成为我国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摇篮,成为功能完备,技术水平先进的067基地,更成为一代航天人实现梦想的福地。周恩来总理曾说,“三线”建设就是要过“原始的生活”,搞“尖端的事业”。用这句话来形容基地初创时期的状态再合适不过了,这也是傅永贵领命研究姿态控制发动机后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

接到任务后,傅永贵用自己学到的全部专业知识,开拓创新,于1969年底就拿出了设计图纸,他想立即加工、试验,以便发现问题,修改提高。当时067基地还在建设中,工作和生活的许多配套设施还不完善,但傅永贵等不及了,他迫切需要立即投入工作。

1969年11月,傅永贵从北京来到大山深处的067基地。当时红光沟到处是建筑工地和居住办公的草棚,荒凉闭塞,异常艰苦。虽然来之前对红光沟的艰苦条件已有心理准备,但眼前的景象还是让他心中掠过一丝失落。但想到研制任务、想到肩负的责任,傅永贵很快调整好心态,一头扎进自己的研究工作中。

红光沟分布着设计单位、生产单位、试验单位及其他配套的后勤部门,傅永贵经常沿着崎岖山路,奔波在去生产车间的路上。冬天的山里格外的冷,飕飕的寒风像刀片一样刮割着傅永贵,他心急脚快,3公里的山路,他一天有时要走几个来回,哪里还能感觉到寒冷。

然而,经过实地考察,他才发现,困难比想象的要大得多。当时基地建设主要保障75吨以上大推力发动机的生产,加工设备都是为此设计的,还不具备生产这么小的发动机的设备和条件。即使马上研究生产适合的设备,最快也要在两年后,他满怀热情的心一下凉了半截。

“这个研究可是战略的需要,我可是向领导保证过,要完成任务的!”想到这些,傅永贵心急如焚。当时他所在单位的同志还没有来到红光沟,办法必须自己想,困难必须自己解决!


傅永贵在西昌发射基地(左一)

他向领导提出:先调来车工、铣工,钳工的活由自己动手,加工试验件。零件都很小,有的孔径只有0.5毫米,不仔细看都看不清楚。经过多次试验后,终于加工成需要的试验件了,他又到3公里外的车间找工人焊接。

有了试验件,就要进行试验。实验室离住地需要走40多分钟山路,有时候去了,实验仪器还没有调整好,等调整好了也快半夜了,一试验不到几秒就失败了,又得连夜赶回住地,往往都到凌晨两三点。这样的奔波太浪费时间,傅永贵就想自己动手做试验。可看着满山的荒野,哪里去找实验室啊!犯愁的傅永贵在山间寻找合适的地方,想自己搭建一个实验室。

突然,他眼前一亮。河沟对岸有一间基建施工时留下的厕所,因为此地施工结束,基建人员转战到别的工地,这个厕所基本无人使用。把厕所改造一下不就可以做试验了吗?领导同意了他的请求。

他们自己动手清理厕所,通上水电,用砖把男厕便坑铺平,放上木板,把所需仪器搬进去,作为装配、控制和测试间。女厕所当实验间,在隔挡墙上挖一个洞,装上有机玻璃,作为防爆观察窗。一个小型实验室建成了。

然而真正自己搞起试验来,才发现困难太多。原来他乐观地认为,几次试验就可以成功,但实际情况是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试验,再失败再试验。仅催化剂就更换了多种,到全国很多城市寻找合适的原材料,再一次次的改进试验。

那个时候,傅永贵满脑子都是试验,满身都是刺鼻的气味。厕所改造的实验室,空间狭小,密封不好,试验用的原料有毒,分解出令人窒息的气体,熏得人头晕想呕吐。实在支撑不住了,傅永贵和同事们就含几片维生素B6,缓解一下恶心。衣服上、身上的味道却很难洗干净,每次回家都提前把衣服脱掉,挂在屋外,进屋后再用冷水洗头洗脸,尽量减少难闻的味道。


傅永贵在发射基地(左一)

在厕所实验室,傅永贵和同事们一干就是近10年。经过上万次的试验,姿态控制发动机终于在厕所实验室研制成功了,同事们幽默地称它“厕所发动机”。这款发动机,在各类航天器上都广泛应用,是火箭精确入轨、飞船完美对接的关键。消息传出,令国外专家大吃一惊。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到,这么尖端的先进技术,竟然能在厕所研制成功,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任务圆满完成,傅永贵高兴之余,感觉像卸下千斤重担,浑身轻松。他深刻地感受到,航天这个行业,必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当然也少不了失败。在研制试验初期,失败会比成功多的多,但只要不惧失败,勇于尝试,勇于拼搏,就会成功。成功就是屡遭失败而热情不减的责任担当,就是航天精神!

无私奉献心情愿

地处红光沟的067基地,交通极为不便,还要经常出差。当时此地只有一列火车与外界联系,人满为患。傅永贵每次出差都要拼尽全力去挤火车,如果谦让一点点,就有可能被挤下车,在荒凉的车站干着急。有时从车门实在挤不上去,他就从车窗爬进去,一只脚只要能着地,就这么单腿换着站立,坚持到北京。

有一次年底,他去北京开会,带着绝密的文件资料,用黑色人造革包装好,抱在怀里。他费劲地挤过人墙刚上车,就被拥挤的人群拉烂了包,资料掉了出来,傅永贵本能地扑下身体,把资料严严实实地压在身子下面,急着上车的人们一不小心就会从他身上踩过。车开了,他赶快检查资料有没有丢失,看到资料完好,他才忍痛站了起来。

傅永贵有时一年有半年的时间在外出差,家里的事根本照顾不上,爱人是他事业最有力的支持者,使他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航天事业。

当时傅永贵的工资不高,每月56元拿了20多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评职称,工资才有所增加。在红光沟,傅永贵干了23年,他蓬勃的青春,伟大的航天梦想,都在这里开花结果。他不但自己搞研究,还注重传帮带,尽心尽力培养年轻人。


傅永贵参加建国50周年阅兵

30多年间,他从一名普通的设计人员成长为老专家、研究员和发动机主任设计师。他先后参与主持多个型号发动机的研制,参与靶场发射几十次,主持研制的发动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银质奖。
现在,傅永贵虽已退休多年,但他还在为传承航天精神、让年轻人了解航天事业的历史并热爱航天事业而不停地奉献着。

傅老说,能把我的一生都贡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我感到很自豪。

文/雷燕
侯斌生于1929年2月6日,1949年8月参加革命。1950年在西北青年干部学校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毕业后分配到商南城关区任团工委书记,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至1955年任共青团商南县委员会副书记、组织部长、书记。1955年至19...
文·图/艾绳根艾绳根,1933年生于陕西省榆林市镇川堡。曾在镇川小学、中学和米脂县中学读书。1947年参加革命,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陕甘宁晋绥边区绥德分区警备2旅、西北独立1师、军委坦克3师、坦克学校任文化教员、参谋、科长...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招聘信息-论坛社区
西部金秋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204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