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2024年金秋杂志社部门预算
消化道的“微”思考
2017-11-10 13:50
579点击

◎文/山西·爱萍

人类消化道是最大的免疫器官,它承载的微生物重量可以超过二千克,种类超过五千种,数量超过六千兆。大部分微生物以利己为目的、利人为结果定居于人体,与我们一起分享食物和水,帮助清理体内的生物垃圾,为我们构建一个防止感染的生物屏障。
人类的消化道还拥有比脊柱和中枢神经系统更多的神经元,长期以来,它们被误以为只控制肠道消化和蠕动。实际上,这些数百亿的神经元会与消化道共生的微生物密切接触,相互交换肠道内的生物信息。学术界将微生物与肠道神经系统的交流体系定义为“肠脑”。肠脑的发现证明,人的很多行为并不一定来自我们自身,可能来自消化道微生物。研究人员通过微生物的研究和大数据比对发现,很多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症、强迫症、自闭症以及老年认知障碍等,都与肠道微生物有直接关系,这些疾病患者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消化道问题。
与我们的身心健康直接相关的主要微生物可分为三个大类群:拟杆菌群、厚壁菌群和梭菌群。拟杆菌群更多决定人的胖瘦,厚壁菌群则关乎人类的免疫水平,梭菌群与我们的心理和生理相关,其数量多少甚至会决定我们的脾气。通常,拟杆菌占30%,厚壁菌占60%,梭菌控制在10%以下,是一个比较理想和安定的状态。如果在饮食平衡上有不合理的选择,肠道菌群的比例就会偏移,从而改变人类的身心状态。人类的胖瘦基本上不由吃多吃少决定,而是由肠道菌群的状态决定。过多的梭菌和过少的拟杆菌就可“肠肥脑满”,这种菌群失调多半由不喜欢吃清淡的蔬菜,而偏爱厚重肉类所造成。佛家吃素修行也可能与肠道微生物有关,清淡的素食会增加拟杆菌的比例,可控制躁动不安的个体。研究还发现,短时间的断食疗法会降低梭菌群的过度增殖,同时厚壁菌的数量显著增加,人体免疫力在自然状态中有所提升。
人类对食物选择原本是靠自己的本能和感受来决定,不过,这个时代一去不返了。主宰我们食物的外界因素太多,我们开始难以获得真正需要的食物。于是,“肠脑”的思维也随之发生变化,代谢性疾病以及心理疾病开始与我们结缘。关于消化道菌群的改善,研究揭示,土壤才是“百忧解”,让人类愉悦和健康的微生物都在土壤里存在。从我们进入高楼大厦,告别土壤过上了洁净的生活之后,退行性病变就步步紧逼、接踵而来。在加工食品盛行的今天,我们开始食用大量的食物调味剂,这些化学物质让我们的消化道微生物水土不服,于是微生物开始逐渐疏远了我们,结果是肠道神经系统的思考能力直线下降,各种各样的疾病实质上是“肠脑”对人类的“报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病都是吃出来的”。
为了身心健康,我们要善待自己的“肠脑”,要学会与天地万物共生,接近大自然,减少加工食品的使用,减少药物滥用,改正洁癖行为,通过细菌交换来丰富共生的微生物。

侯斌生于1929年2月6日,1949年8月参加革命。1950年在西北青年干部学校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毕业后分配到商南城关区任团工委书记,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至1955年任共青团商南县委员会副书记、组织部长、书记。1955年至19...
文·图/艾绳根艾绳根,1933年生于陕西省榆林市镇川堡。曾在镇川小学、中学和米脂县中学读书。1947年参加革命,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陕甘宁晋绥边区绥德分区警备2旅、西北独立1师、军委坦克3师、坦克学校任文化教员、参谋、科长...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招聘信息-论坛社区
西部金秋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204431号